2018-06-09 06:14 | 嘉兴日报
1983年11月16日《人民日报》关于步鑫生的报道。
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,见证社会的变迁和发展。
今年6月9日是第11个国际档案日。日前,以“档案见证改革开放”为主题的嘉兴全市档案系统第七个“档案馆日”活动火热开展,“改革开放40周年”档案资料征集活动同步启动。
纸质、声像、照片、实物……此次征集不限档案类型。“我们希望以档案记录的真实情况为切入点,多方位、多角度、多层次为嘉兴改革开放发展留下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。”嘉兴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40年风云激荡,有哪些嘉兴人曾搏击长空留下矫健的身姿?40年破浪前行,有哪些事在嘉兴人的脑海里铭刻下深深的印记?40年沧桑巨变,嘉兴人的生活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?
走进嘉兴市档案馆,在一张张图片里、一份份文件中、一页页票证上,可以清晰地看到,用改革的双手书写的时代传奇,用开放的情怀培育的希望土地,以及那些在胼手胝足的劳作和奋斗中创造的城市光荣和梦想。
改革·思想之变
在嘉兴市档案馆的报纸资料里,1983年11月16日出版的《人民日报》,让工作人员记忆深刻。因为这一天的头版刊登了新华社通讯《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——步鑫生》。同时刊发的还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撰写的按语:“……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,长期安于当外行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来讲,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。”
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的改革开始转向城市,转向貌似井然有序却缺乏活力的工业企业。在这个当口,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“离经叛道”引发了全国的关注。
步鑫生接任厂长时,全厂固定资产净值2.2万元,自有资金不足5万元,年利润仅5000元。企业年产四五十万件衬衣,有近一半堆在仓库里,连老工人退休金都无处可支。
怎么办?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步鑫生想到了改革。
学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,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,做多少衬衫,拿多少工钱,“上不封顶、下不保底”;工资与产品质量挂钩,做坏一件赔偿两件,明确“你砸我的牌子,我砸你的饭碗”……在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上,步鑫生打破了当时认为天经地义的“大锅饭”制度。
同时,立足国内市场,陆续开发了“双燕”男女衬衫、“三毛”儿童衬衫和“唐人”高级衬衫三个名牌;成立衬衫花型、款式设计研究室,并每年开订货会,邀请全国各地百货商店负责人到海盐来,吃住行全包……果断甩掉商业包销拐棍的步鑫生,主动出击寻找市场。
系列改革举措带来巨大成效:到1983年底,海盐衬衫总厂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7万元,工业产值达1028万元,实现利润52.8万元,比改革前增加了100多倍。步鑫生的大胆探索,让世人隐约看到了改革的方向。这场源自嘉兴的改革也在不断发酵:带动了浙江乃至全国企业经营理念发生深刻的转变,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壮丽而厚重的大幕。
就在步鑫生掀起改革潮的同时,在海宁境内的一个小市镇也悄然揭开了新篇章。
1983年,海宁市许村镇荡湾村农民沈咬荣联合15家农户,创办起只有两台老式铁木织机的第一家联户企业。自此,镇办、村办、联户办、个私办被面布生产企业在许村迅速崛起。1985年,许村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成为嘉兴第一个亿元镇。“许村模式”迅速形成,并在嘉兴全面复制推广,丝织、皮革、毛纺针织等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“接二连三”。
实践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大门。20世纪80年代,嘉兴市委、市政府连续三次召开“海宁会议”,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。随后的90年代,嘉兴市委、市政府连续三次召开“许村会议”,推动了个私经济的大发展。而进入新世纪以来,嘉兴市委、市政府又先后三次召开“千人大会”,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。正是这些重要会议,定下了未来嘉兴经济发展的基调,成为一代代嘉兴改革领导者、先进者和参与者的集体记忆。
1997年,嘉兴在海宁许村召开小康工程工作会议(系三次“许村会议”之一)。
嘉善木业、海宁皮革业、平湖服装业、桐乡和秀洲羊毛衫业、桐乡和海盐化纤业……如今的嘉兴,区域块状经济日益成熟。紧跟时代发展趋势,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道路上“高歌猛进”。而在逝去的岁月里,伴着改革而生的它们,还赋予了嘉兴开放的格局和视野。
开放·视野之变
2018年6月1日,包括嘉兴在内的浙沪苏皖九城市主要领导,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g60科创走廊首次联席会议,共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g60科创走廊建设。这也意味着在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.0版中,嘉兴“桥头堡”地位更加凸显。
上海与嘉兴,两座城市地相近、人相亲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前一天还“下田插秧、上船撒网”的嘉兴人,在后一天掀起了“办厂兴企、创业致富”的浪潮。人人跃跃欲试,却又左顾右盼。技术、人才、产品,对于当时的嘉兴来说,工业化初始阶段必须的要素格外匮乏。
怎么办?厂长们手拎肉粽、黄酒等土特产,想方设法到上海的大工厂请人才、找技术、寻产品。一时间,通过民间渠道引进上海工业要素在嘉兴城乡蔚然成风。工作日在上海、星期日到嘉兴的“星期日工程师”应运而生。
1985年,嘉兴接轨上海逐渐从民间转向官方。与借力借智的民间行为不同,政府层面的最初考量理性而宏观:与上海企业联营、合作,借上海的信息大平台、商业大市场,引进外资、销售产品。同年,“嘉兴市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”在上海举办。益友冰箱、海鸥电扇等嘉兴产品走进上海并打响品牌。数月后,桐乡、上海、香港三方企业联营的桐乡青石制鞋公司成为嘉兴首个外资项目。
桥梁已搭建,交往更紧密。1987年的“嘉兴—上海横向技术洽谈会”,吸引了270多名上海政界、企业界代表云集嘉兴,签订合作协议60多项。1990年,嘉兴与上海联营的企业总量近800家,占全市联营、协作企业一半以上。
1996年,嘉兴市接轨上海大型活动在上海展览馆开幕。
时间来到1992年,改革开放后曾一度沉沦的上海,迎来了经济起飞的风口。它有了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中心的地位。长三角地区渐成中国经济发动机。敏锐的嘉兴市政府首次提出了“接轨上海”的口号。“接轨上海、开发乍浦、三沿并举、联动发展”的跨世纪总体战略,折射着嘉兴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胆识和决心。
在嘉兴市档案馆里,有一张1996年嘉兴接轨上海系列活动的老照片。照片的背景,正是当年建成的嘉兴大厦。1996年10月4日,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黄金地段,总投资2.2亿元、建筑面积2.9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综合性办公大楼——嘉兴大厦举办落成典礼。典礼上,嘉兴共签订外资项目44个,总投资2.85亿元,协议利用外资2.08亿元。在占领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的战役中,嘉兴冲在长三角的最前方。自此,以大厦为接轨窗口,借助跨国企业多、外商往来多、项目信息多的上海大平台,嘉兴外资引进实现了新突破。
引进来还要留下来。自1992年起,嘉兴开始陆续建立各类经济开发区,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平台。改革开放年代与宁波港几乎同步开发的乍浦港,也实现着外海与内河衔接中转,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,彻底改变了嘉兴水运的总体格局。
1984年,海盐衬衫总厂生产的双燕牌衬衫。
2017年3月,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。嘉兴吹响了深层次、宽领域、全方位接轨上海的号角。伫立在上海的嘉兴大厦,仍是嘉兴接轨上海的标志。在时代的变迁中,它生动地告诉一代又一代嘉兴人:开放,才有机遇,才有发展。
发展·气质之变
1983年,对嘉兴来讲,是个重要的年份。从1958年嘉兴地委从嘉兴迁至湖州,一晃已是25年。25年后,嘉兴地区撤地建市,嘉兴从县级政府所在地“升格”为地级政府所在地。同年10月9日,嘉兴市委、市政府对外正式办公。办公地点在中山路上。
横贯嘉兴东西的中山路曾是抗战胜利的纪念物。但20世纪80年代的它,却并不美好:沿街两侧多是居民住宅;不太平整的青石路面一遇雨天又湿又滑;横七竖八的电线杆,让原本只有七八米宽的道路更显狭窄。而每天清晨傍晚,沿路居民生煤炉、倒马桶甚至露天洗澡的场景随处可见。
翻开嘉兴市档案馆收藏的城市建设照片档案,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经的嘉兴城市面貌,破旧、简陋,是无法回避的形容词。
1985年中山路“两桥一路”通车典礼。
只有城市建设跟上了,社会发展才能更加持久、更有后劲!嘉兴市第一届政府将中山路拓宽新建选做突破口。1985年,中山东路先期拓建成功。当年创刊的《嘉兴报》这样报道:“横贯市区的中山路拓宽后,全长1700米,把两桥(中山西路桥、中山东路桥)联成一线,形成我市人车分流、畅通无阻的交通枢纽,从而一改昔日火车挡道、车辆堵塞的恼人状况。”新的中山路也受到省委领导肯定:“这是首创,这才是真正的改革精神和开拓精神。”
1995年,嘉兴再次启动旧城改造工作,拉出了嘉兴城市发展更为清晰的框架:建国路、勤俭路、禾兴路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业大道;斜西街为金融一条街,紫阳街是美食一条街,少年路是服务一条街,秀州路是小商品一条街;南门改建成传统文化、商业街区,南湖周围分布春园、冬园、秋园和夏园,四季皆成景。
伴随着城市面貌的大变迁,是生活模式的大变换。
嘉兴生产的大雁牌自行车。
伍市斤、叁市斤、壹市斤……记者看到,嘉兴市档案馆保存着颜色各异、图案不同的各类粮票。“这张最大的是全国粮票,没有期限限制也没有地域限制;这些小些的是浙江粮票,只能在省内使用;还有一种更小的嘉兴粮票,既定期限又定范围。”今年56岁的曹群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。在她的印象里,三四十年前的嘉兴,不仅有粮票,还有布票、油票、火柴票等各种票;到后来,更有缝纫机票、自行车票、电风扇票、电冰箱票、电视机票等,种类丰富。“我记得,差不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,这些票才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。购买商品不再限量凭票。”曹群回忆说。
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生活的充实富裕,也催生了新的需求,开启了新的征程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“先行规划、先行发展”16个城市之一,嘉兴较早地进行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。2004年,《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》制定出台,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。2008年,嘉兴被浙江省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。
如今的嘉兴,已确立1个中心城市、6个副中心、43个镇、4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、1102个传统自然村落保留点的空间布局,并开全国地市之先河,推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并轨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一。2017年,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.687:1,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,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。
(原标题《追寻档案中的嘉兴改革开放发展印记》,原作者耿俪洳、李持真。编辑顾雨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