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种经济动物孔雀大肠埃希茵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
大肠埃希菌病是南大肠埃希菌引发的一般常见多发性传染病,由于感染部位不同,临床症状也不相同。
该病可在不同日龄的孔雀中传播感染,饲养管理不善,通风不良圈舍内空气污浊,饲养密度大,圈舍内温度不稳定,湿度大,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都能导致该病的发生。当继发其他传染病时,会出现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
大肠埃希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,几乎无处不在,长期存在于健康孔雀肠道中,该病既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,也能通过密切接触水平传播,如果饲养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发生该病,对孔雀养殖过程中各环节构成很大威胁。
发病后一般幼雏呈急性败血症,而成年孔雀以呈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。常常因并发其他传染病,而使该病的感染更重一些。成年孔雀如果在开始产蛋阶段感染该病,则死亡率会增多。
孔雀大肠埃希菌病发病没有季节性,全年都可以发生。低温、潮湿及发生支原体、新城疫、法氏囊病都容易继发大肠埃希菌病。
[症状]
孔雀大肠埃希菌病临床表现不一,幼雏孔雀发病后表现腹部膨大、脐炎、卵黄吸收不良,食欲减退或废食,病雏不爱运动,羽毛松乱,蜷缩于一角,排稀薄水样粪便,病雏多在7d内死亡,死亡没有明显的高峰期。育成期孔雀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、采食量减少、低头缩颈、蜷缩于一角或靠近热源处、羽毛松乱等症状。
[病理剖检]
初生幼雀有脐带炎,脐孔闭合不好,可见脐孑l周围皮肤红肿,皮下水肿。新生幼雏因下痢死亡和脐炎死亡均可见卵黄不吸收,卵黄囊大、出血,肝脏肿大,肝周炎,肝包膜增厚呈乳白色。
该病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孑l雀,多见于肝脾肿大,肝包膜增厚,心包炎,心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,心包内积有淡黄色的液体。病孔雀胸、腹等气囊混浊透明度低,囊膜增厚并附着有炎性渗出物形成的干酪物。
成年产蛋孔雀可见输卵管炎、卵巢炎、卵泡出血变形,有的发生卵黄坠入腹腔,形成卵黄性腹膜炎,发病时间长的在腹腔形成巨大的卵黄包块。发生输卵管炎的孔雀输卵管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物,有的输卵管内见有外观灰白色的软壳蛋。
[防治方法]
(1)治疗:
①土霉素或庆大霉素,按说明使用治疗量混入饲料中,连用5- 7d。或每只孑l雀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2万-4万单位,每天2次,连注3d。
②链霉素,按每只孔雀1万-3万单位分早、晚 2次饮水,每次饮2.5h,连浊3 - 4d。
③复方敌菌净,按说明书用量混入饲料中,连喂7d。
④黏杆菌素,按说明书使用治疗量按比例拌料,连用4d。
⑤喹乙醇,用量按每千克体重5mg计算,然后加入容器中煮沸10min,令其充分溶解,再加入孔雀一次饮水所需量。一般每天清早饮一次,连用3d。
⑥诺氟沙星,每千克饲料添加3 - 5g,搅拌均匀,连喂5d。
(2)预防:对本病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,首先做好种孔雀大肠埃希菌的防治,避免经过种蛋垂直传播该病,做好种蛋及孵化过程的防疫消毒工作,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彻底消毒,防止在孵化过程中感染大肠埃希菌病。